很久以來,有個事兒一直壓在中國制造業的頭上:3000多家制筆企業、20余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但大量的圓珠筆筆頭的“球珠”還需要進口。據報道,現在事情有了新變化,一家中國企業已完成筆尖鋼制定標準的工作,并生產出中國制造的筆芯,據悉相關產品已完成第六輪測試。這些筆頭已有一些公司開始使用國產 未來兩年有望完全替代進口。(澎湃新聞)
“造不出圓珠筆頭”國產 曾一度被視作中國制造的切膚之痛!而時至今日,隨著國產圓珠筆頭的呼之欲出,這一世紀難題儼然到了迎刃而解的時刻。就這樣,關于圓珠筆頭的中國敘事圓珠筆頭,在一番曲折頓挫之后圓珠筆頭,終于見到了撥云見日的希望。可以預見的是圓珠筆頭,這一突破,注定會成為中國制造重建身份認同的標志性事件。
從某種意義上說,造不出圓珠筆頭中國制造,早已成為中國制造業的一塊心病。特別是在大眾輿論中中國制造,這一現象更是被解讀為中國制造,中國制造缺乏工匠精神以及工藝積淀的典型象征。置之于這樣的前情背景下,國產圓珠筆頭的誕生所引發的鼓與呼,實在很可以理解……
當然了,評價“中國造出圓珠筆頭”,心理暗示、情緒激勵是一回事,現實的利益權衡、得失計算則是另一回事。從產業經濟的角度出發,這一新成果,必然意味著中國制造又有了一項新產品、又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贏利領域。可是,從造出產品到產品變現直至形成穩定的收益,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于一家市場化的企業來說,“圓珠筆頭”的故事顯然才剛剛開始。
其實,倘若跳出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情緒鼓動,我們最終還是會發現,“國產圓珠筆頭”還是存在著許多有待厘清之處。比如說,誠如許多人所擔憂的,花費巨資研發一項高度成熟、利潤有限的大眾商品,其投入與產出之比是否合理?再比如說,基于精細化的產業分工和廣泛的全球貿易交換,我們又是不是確有必要執著于造出圓珠筆頭?凡此種種,可謂見仁見智。然而有一點終究是明確的,中國制造歷來有著自身的比較優勢,不論造不造得出圓珠筆頭,都不影響這一基本判斷。
現實語境下,國產圓珠筆頭的制造成功,其最大的意義,首先在于實現了某種心理上的滿足以及產業自信的再確認。而除此之外,其整個研發過程所帶來的諸多基礎技術的突破和積累,也必將轉化為其他產品、其他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就此而言,造出圓珠筆頭,從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至少它代表了一條以重點產品突破帶動關鍵技術進步的產業進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