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低至4.3%,美國就業市場似乎一片向好。不過在美國前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看來,日益流行的自動化卻已經導致了中產階級的空心化。
薩默斯在接受美國媒體Axios采訪時表示,技術導致勞動力需求下滑并不只是一個空想,而是在過去40年中對經濟和社會起到了塑造作用的大趨勢。
為說明這個問題自動化 薩默斯給出了一組數據:1968年自動化 25-54歲“黃金年齡”美國人的失業率為5%;今天這個數字達到15%。美國這個年齡段群體的勞動參與率為80.9%,落后于大多數西歐國家。
薩默斯稱,如果這種趨勢延續,到2050年,25-54歲的美國人將有三分之一不參加工作。
這是一種沒有放緩跡象的趨勢。
在這之前,我們可能看不到司機被(自動駕駛汽車)取代,卡車司機、出租車司機或者快遞員被取代,但是這肯定是當前正在發生的事情。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合伙人Michael Chui此前也曾表示,現代勞動力中有一半的付費工作可以實現自動化。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試圖考慮技術可能演變的方案、自動化的價格將如何下降以及可能的自動化的潛在結果。
考慮到所有這些因素,對于受影響的人和行業來說,自動化將很快到來。對于宏觀經濟來說,自動化的到來將較為緩慢。
他還表示,未來每個工作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自動化而發生變化,因而人們就需要適應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
不過對于自動化是否會沖擊就業,也有人并不認同。法國Natixis銀行認為,自2002年至2016年,隨著工業機器人的增加,制造業就業也隨之增加。制造業的自動化最后非但不會破壞就業,還能在其它部門創造更多就業:
自動化提高了設計和使用機器人的“產業工人”的收入,這些收入將主要進入服務業,創造更多服務業就業;同時自動化進一步降低了產品價格,給全民帶來了更大的購買力,繼而創造更大的需求和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