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文到現在仍然清晰的記得,9年前,當自己研發的設備第一次在工廠變為實實在在的產品時那種難以言喻的激動和驕傲,這也促使他最終決定留在企業而非繼續攻讀博士后。
如今,吳偉文已經是廣州明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絕對的技術骨干。他說,盡管明森用產學研結合模式培養人才的方式很有效智能裝備 但現在公司依然十分缺人智能裝備 隨著公司業務的不斷擴展,人才問題成為越來越大的桎梏。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跟隨“粵造粵強——廣東創新驅動、智能制造”主題網絡采訪團走訪了多家企業,發現“缺人”已成為制約智能裝備行業發展的最大問題之一。
產學研結合模式有利有弊
作為國內智能卡裝備行業的龍頭企業人才,明森公司生產的高精度制卡裝備和模塊設計制造屬于國內領先水平人才,全國70%的社保卡和一半的金融IC卡是明森的設備制造的。
吳偉文還在華南理工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人才,就開始到明森實習,先是開發視覺識別的項目,后來帶著兩位師弟一起從圖像轉到系統控制技術,并完成北京一卡通單程票項目的落地。
“校企合作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明森提供實踐的平臺,導師也會經常下來指導,畢業后轉工作就非常順暢。我最早就是工程師,在整個碩、博階段已經可以上手,后來漸漸成為核心管理層”,吳偉文說,“相比社招,人才合作力和凝聚力更強,不容易離職,也不用擔心商業泄密”。
明森公司的總經理王開來則從成本角度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由于一邊讀書一邊研發,在實習階段不用付出特別高的工資,因而比去社會上招人的成本要低得多。
目前,明森公司已經用這種模式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并且成立不同的研發項目組,為后面做技術儲備,以適應社會對智能卡要求的變化。
但是,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也有弊端,那就是需要較長的時間,失敗的風險也是由企業來全部承擔。另外,即便企業想大規模的培養也必須有相應的“項目帶頭人”去指導和落實,在目前本身就缺人的情況下難以實現。
應用人才的專職培訓機構太少
除了缺乏研發型的技術人才,安裝、調試、維護、操作智能裝備的應用型人才同樣存在大量缺口。隨著機器換人的不斷推進,這部分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
以佛山新鵬機器人公司為例,2015年公司銷售額8000萬,涉及30家左右客戶,需要裝配、安裝調試、維護維修等人員50人左右,其中有40人都是用工程師臨時替代,和新鵬公司類似的企業僅僅廣東就超過2000家,平均每家按照專業人才30人的需求來計算,就需要近6萬人。
2016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表的一份統計數據稱,全國機器人應用人才缺口20萬,并且以每年20%~30%的速度持續遞增。
另一份來自佛山市機器人培訓中心的數據顯示,未來十年機器人相關行業崗位需求800萬人左右。該培訓中心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中高職學校學生、教師、企業人員提供機器人技術相關的設計研發、機器人操作、維護、安裝調試、管理等教學培訓。
“目前市場上這樣的培訓機構非常少。有些職業技術學院在做培養,但學的都是理論知識,工作后設計一個簡單的小設備都無法獨立完成,操作技能方面還是很缺。”廣東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長吳智恒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
順德機器人協會兩化中心副主任陳日騰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高校里面機器人專業的太少了,而且光懂機器人也不行,還要懂工業工程、物流、工藝流程等等,這本身也是學校要教的,但還需要實踐。”
正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就讀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劉汝坤報名參加了佛山機器人培訓中心的實習,他希望通過培訓為自己明年的就業增加籌碼。
生產商培養人才成業內普遍做法
與新鵬公司一樣,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也十分缺人,但更為窘迫的是,作為智能裝備制造企業,還不得不為購買其產品的廠家培訓以及“輸送人才”。
用該公司副總裁陳洪波的話說,就是“扶上馬了還要送一程”。盡管對此頗為無奈,但陳洪波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是目前行業內的普遍做法,“否則換個電池都要找你”。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項目,客戶提了個要求——最好只給我2個按鈕,一個上班一個下班。我們也希望能做到這樣,但現實的情況是我們施工完之后還要陪產,最少3天,有的陪產半年,甚至到最后變成我的這個員工專職給某個客戶服務,或者最后就直接跳槽,而我們培養一個技能人才至少需要一年。”陳洪波說。
事實上,生產制造企業與裝備制造企業都面臨著人才困擾。吳智恒認為,要成立專門的針對不同機器人應用的培訓機構。因為雖然機器人是通用的,但不同的工藝則是不同的編程,通用和專用都要學。“就像醫學,既要學全科,也要學專科。”
陳洪波則認為,從目前看來,職業院校很可能由于不了解新的軟硬件設備,實驗室沒有建設完備,缺乏學科帶頭人和相應師資力量等因素,離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尚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留住人才不僅止于送房送股權
今年初,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標志著《中國制造2025》“1+X”規劃指南全部發布,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已全面轉入實施階段。
《指南》提出,到2020年,制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以上,制造業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左右,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達到6%以上,人才的分布和層次、類型等結構更加優化。
目前,廣東省各地政府已陸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以佛山為例,在人才支撐方面,佛山市支持機器人企業、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和高校聯合共建實訓基地,采用合作培養、實訓培養、訂單式培養、高級培訓班的方式,加速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人才。
另一方面,與人才緊缺相對應的是留住人才難度的加大。無論是高端人才的引進,還是實際操作技術人才的培育,接受采訪的多位企業負責人均表示,在待遇高的基礎上還必須提供好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晉升空間以及業務提升的前景等等。
吳偉文說,除了比市場上同水平高出20%的薪酬、一套位于廣州市區的房產,以及股權激勵之外,他還看重明森崇尚技術的氛圍、對技術人才的尊重和老板的人格魅力。
廣東伊雪松機器人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褚偉雄則對記者笑稱想留住90后不容易:“夏天咖啡、可樂、水果全部免費提供,年輕人不喝茶嘛,都是咖啡,而且是星巴克的。當然,只要做的好我們也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