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物流產業增速正在趨緩,傳統的產業發展方式難以滿足消費型需求快速增長的要求,現有的資源條件不足以支撐產業規模的持續快速增長。在日前舉行的2017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指出,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換,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日益顯現智慧物流 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智慧物流 物流業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而智慧物流通過連接升級、數據升級、模式升級、體驗升級、智能升級、綠色升級全面助推供應鏈升級,將深刻影響社會生產和流通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物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物流能力決定綜合實力
過去三十多年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發達國家通過控制運河、港口等資源,實現了買全球、賣全球、遞全球的一個國際格局。不過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重,例如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說白了就是對世界物流體系的一次改造。“一帶一路”不僅彰顯了中國日益增長的國力,還縮短了中國與歐洲諸國的商品流通時間,極大的提升了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效率。
當然要對整個物流體系進行再造,不光考驗了一個國家的實力,同時在科技創新、高端裝備制造、互聯網、大數據領域都需要不斷攻克。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一個國家的物流能力決定了國家的發展潛力以及國際上的競爭力。
但目前中國物流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有:第一,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我國目前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約為15%,遠高于發達國家的8%,同時與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也顯示偏高。
第二,條塊分割嚴重,體制機制障礙仍未打破。與先進國家發達的第三方物流相比,中國企業更多的是自營物流,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國內的物流業就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存在較為明顯的條塊分割問題。
第三,基礎設施發展滯后。沒有規范統一的物流標準,現代化倉儲、多式聯運轉運等設施仍顯不足。
第四,法規建設還不完善。一些地方針對物流企業亂收費、亂罰款等問題多多少少影響到企業正常經營,此外現階段物流行業的從業人員大多是來自“農二代”,因此整體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將超萬億元
何黎明指出,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物流市場、消費型物流需求增長成為亮點、社會物流效率進入快速提升期、一批領先物流企業引領行業發展、物流基礎設施強化互聯互通、智慧物流成為轉型升級新動能。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超過11萬億元,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我國傳統物流企業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積極擁抱互聯網,對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包括物流大數據、物流云、物流模式和物流技術四大領域。2016年物流大數據、物流云、物流模式和物流技術四大領域的市場規模超過2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
何黎明認為,智慧物流是物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通過互聯互通和協同共享、釋放存量資源的使用價值、激發增量資源的投資效益、重塑產業分工和資源分配體系,開辟了產業提質增效的新路徑。一是社會資源的整合者,二是分散市場的集中者,三是緊缺人工的替代者,四是個性需求的滿足者,五是綠色生態的創造者。但是,面對新一輪技術革命,傳統物流企業的觀念轉變和戰略轉型速度稍顯不足。如何推動物流企業擁抱互聯網,加入到智慧物流生態體系的構建,形成“協同共享”的產業新生態是智慧物流下一步發展面臨的艱巨挑戰。其中,主要是物流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物流標準化成為制約、監管體系不適應變化、社會保障制度失靈、誠信體系有待建立、企業觀念亟待轉變。
將轉變產業發展方式
何黎明表示,當前,我國物流業主要面臨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大量存量資源受所有權限制沉淀在傳統業務領域不能退出,無法滿足對高端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增量資源受信息不對稱和投入不足約束,難以創造新需求。此外,受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也不足以支撐物流業規模繼續快速擴張。而隨著物流業與互聯網深化融合,智慧物流出現一些新特點:政策環境持續改善,物流互聯網逐步形成,物流大數據得到應用,物流云服務強化保障,協同共享助推模式創新,人工智能正在起步。
何黎明強調,我國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智慧物流是以物流互聯網和物流大數據為依托,通過協同共享創新模式和人工智能先進技術,重塑產業分工,再造產業結構,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的新生態。“十三五”時期,國家實施“互聯網+”戰略,我國智慧物流迎來發展機遇期,智慧物流加快轉型升級成為必然趨勢。一是連接升級、二是數據升級、三是模式升級、四是體驗升級、五是智能升級、六是綠色升級、七是供應鏈升級。
物流業發展潛力巨大
國務院發布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作為物流行業一份綱領性的文件,對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首先根據規劃內容,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其中,具體指標目標如下: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左右,物流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5%左右,第三方物流比重明顯提高,新的物流裝備、技術廣泛應用;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13年的18%下降到16%左右,物流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和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根據國家發改委、統計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共同發布的《全國物流運行情況通報》,從2006年以來,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逐年增長。同時,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18.3%下降到2015年的16%,2016年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進一步下降至14.9%。
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意味著物流效率逐步提高,這對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力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根據《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的規劃,到2020年,全社會物流總費用預計占GDP比重穩定在16%以下,加上“十三五”規劃綱要定的6.5%GDP增速目標,2020年我國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將達到15.3萬億元,與目前11.1萬億的數值比較,有37.8%左右的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