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4日電 機器人未來將多大程度替代人類的工作仍是未知,但這項技術成為全球智能制造領域風口已確鑿無疑。作為機器人產業發展先驅國家之一的德國,上世紀70年代便開始在部分崗位推行機器換人,同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則在迎頭趕上。兩國機器人合作將走向何方備受期待。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機器人 2016年中國國產工業機器人全年累計銷售29144臺機器人 按可比口徑計算較上年增長16.8%;國產機器人已服務于中國國民經濟34個行業大類。
對于機器人發展,中德選擇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早在2015年4月,中德首個智能機器人合作研制項目“智能工程機械機器人”就已成功簽約;同年11月成立的中德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則力爭助中國在機器人核心部件國產化方面有所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交流不斷深化,中德機器人合作正呈現新趨勢:由“拜師學藝”逐漸轉向“平等切磋”。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與公關部部長哈恩晶告訴中新社記者,該公司與德方合作歷史已有10年。例如,新松長期為德國汽車巨頭寶馬位于沈陽的華晨寶馬工廠提供汽車總裝流水線上進行自動裝配作業的移動機器人等,相關業務金額超過3億元人民幣。
據介紹,華晨寶馬工廠汽車發動機熔鑄車間中使用的激光導航自動導引運輸車便出自新松。作為輪式移動機器人的一種,這款改造型智能叉車自帶旋轉激光導航傳感器,技術人員可根據傳感器反饋的信息進行遠程運動控制。配合同樣自動化的升降機,它能將貨物輕松從平地運送到二層,從而真正實現“無人車間”。
“為什么寶馬用我們的產品?這說明我們的機器人在性能指標和技術領先性方面跟國際品牌走在同一陣列。”哈恩晶說。
中國技術為德國企業所用,中國資本和市場更對德方有著巨大吸引力。去年被中國家電企業美的斥巨資收購后,德國最大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正打算在中方伙伴的幫助下,進軍此前從未涉足的機器人私人助理市場。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蒂爾·勞伊特表示,“與美的一起,庫卡想制造出面向大眾消費者的機器人”。
在德國漢堡大學多模態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建偉看來,兩國合作中只有德國對中國的信息輸出是行不通的。他認為,中國企業在與德方合作過程中應增強自信,展現自身優勢,從而讓德國人也通過交流受益,真正實現雙贏。
從跟隨到追趕,再到某些領域逐漸并肩,中德機器人發展差距不斷縮小,但合作空間依然巨大。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機器人產業技術基礎相對薄弱,國產關鍵零部件在可靠性、精度及使用壽命等方面尚不及國際先進水平;工業機器人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公共服務平臺、標準體系、人才培養等環節上亦有所滯后。而這些方面正是德國之所長。
哈恩晶亦直言,中國機器人技術要想完全趕上德國仍需時間,“我們和德國企業并肩前行,從它們身上獲得提升,這對于中國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技術標準和研發能力都有很大帶動,這種交流合作非常有必要”。
如今,“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正積極對接。作為其中重要內容,可以期待,日臻成熟的中德機器人合作未來將碰撞出更多火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