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日前公布,教育部2月14日舉行新聞通氣會,詳細介紹有關情況。
《指南》的發布標志著《中國制造2025》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全面轉入實施階段。那么,未來制造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些人才如何培養?
人才成“中國制造”由大轉強的瓶頸
“中國制造大而不強未來制造業 核心是創新能力不強未來制造業 實質是人才不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說。
目前我國制造業人才培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才,但是尚不能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需求。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巡視員王繼平介紹:“制造業人才隊伍存在的突出問題人才,一是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人才,領軍人才和大國工匠緊缺,基礎制造、先進制造技術領域人才不足;二是人才培養和產業實際需求脫節,產教融合不夠深入;三是企業在制造業人才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四是制造業生產一線職工,特別是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較低,發展通道不暢。”
以機械工業為例,我國機械工業企業約60%產業工人學歷在高中以下。
“需求量最大的技能人才初級工多,高級工少;傳統技工多,現代型技工少;單一型技工多,復合型技工少;短訓速成的技工多,系統培養的技工少,‘絕活絕技’出現斷檔。”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于清笈說。
大國工匠、創新型技術領軍人才等為需求核心
《中國制造2025》明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是改革著力點。
此次《指南》對2020年和2025年這十大重點領域的人才需求做了預測,總體來看,到2020年,人才總的缺口將達到1900多萬人,而到2025年,總缺口將近3000萬人(詳細內容見圖表《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
因此,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改革、精準對接重點領域人才需求是《指南》的重要任務。
大連海事大學校長孫玉清分析:“‘制造’有兩個主題,一是造什么?二是怎么造?研究造什么的,是創新型的高層次人才,研究怎么造的,是技術性+技能型人才。”
從《指南》確定的人才培養主要任務中可以看出,大國工匠和創新型技術領軍人才、技能緊缺人才是未來制造業人才需求的核心。
江蘇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長蔣慕東說:“《指南》提出對人才的要求與以往相比,更加凸顯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列為制造業人才關鍵能力和素質的第一位。”
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將向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傾斜
根據《指南》規劃,到2020年,制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以上,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左右。人才的分布和層次、類型等結構更加優化,人才資源聚集能力和效應顯著增強。到2020年,形成與制造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建設格局,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
造就這樣一支隊伍,涉及人才培養、使用、流動、評價、激勵等各個方面,不過,基礎在教育。《指南》把人才發展總體規劃分解為43個重點任務,其中22項任務由教育部單獨牽頭或者聯合其他部位共同牽頭。
“把制造業相關高等學校打造成‘工程師的搖籃’。”這句話在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改革任務一段中頗為引人注目,分解后的重點任務第一條就是確定一批有條件、有意愿的制造業相關試點高校率先探索應用型(含應用技術大學、學院)發展模式,大規模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
王繼平說:“《指南》提出要引導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向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擴大制造業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重點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等。”
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重點任務分工的第二、三條分別是:及時發布人才需求預測,引導高校招生計劃向相關專業傾斜;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擴大高校專業設置的自主權,增強專業設置的科學性、靈活性和特色化。專家指出,這兩條任務,特別是后者可能成為相關高校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契機。
此外,《指南》還提出制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全員質量素質提升等五大重點人才工程,以推進人才培養。對此,王繼平透露,這些工程將與現有的教育工程進行整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