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原打算把工廠遷移到墨西哥的開利(Carrier)空調制造工廠繼續留在美國被視為特朗普促使制造業回流美國的首個成功案例。但聽起來的好消息在現實中并沒有那么美好。
開利的母公司美國聯合技術公司CEO海斯(Greg Hayes)最近表示
自動化 公司會把在美國印地安那州投資的絕大部分資金都用于自動化和設備升上。
“我們打算通過自動化的改造來降低成本自動化 以確保我們持續擁有競爭力。”他說工作崗位,“(自動化改造)會和把工廠搬遷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墨西哥一樣便宜嗎?并不會。但是我們既然打算繼續在美國投資工作崗位,就必須要讓工廠具有競爭力。因此工作崗位,這也最終意味著,美國這里將會有更少的就業崗位。”
效果打折
12月初,特朗普正式宣布,已與開利公司達成協議,后者不會把工廠轉移到墨西哥,而是把大約1000個工作機會留在美國印地安那州。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開利公司獲得了700萬美元的稅收減免承諾,作為交換,該公司才決定把原本準備移到墨西哥的800個工人崗位和300個總部研發崗位留在美國。
根據公司的估算,如果把這些低工資、高流動性的工作轉移到墨西哥,每年可以為公司節省6500萬美元左右。特朗普對此回應稱,按照他準備實施的削減公司稅措施,公司將會得到更大的收益。
決定將工廠繼續留在美國的同時,開利公司也計劃給該工廠投資1600萬美元。但按照開利官方最新的表態,這1600萬美元將主要投給自動化升級,而特朗普挽留下來的1000個就業崗位勢必會因為機器換人而大打折扣。
最近,特朗普在推特上聲稱將對企業實施大幅減稅和政策松綁,但與此同時將對那些把工廠搬遷到其他國家、雇傭其他國家員工、卻想把產品售回美國的企業征收高達35%的關稅。這被外界視為特朗普的“胡蘿卜加大棒”政策。
但對企業而言,競爭力和利益最大化始終是最大目標。除了機器換人,特朗普的“大棒”也并沒有真的阻止企業外流的腳步。除了暫時留在美國的800個工人外,整個工廠共1400個工人崗位的另外600個仍將遷至墨西哥。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700萬美元的稅收減免“建立在工人招募、崗位保留和資本投資等因素基礎上”。
要怪就怪自動化
“1999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主席瓊斯(Chuck Jones)本周四公開將美國就業機會減少的根本原因指向了自動化。他說:“自動化就意味著更少的人工。我認為如果那些公司全部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工人的就業崗位就會大幅減少。”
然而,對于留在印地安那州的工廠來說,自動化生產是唯一能讓工廠保持競爭力的方式。當地的人工成本是20美元(約合人民幣138元)每小時,而墨西哥工廠的人工成本是3美元(約合人民幣20元)每小時,僅七分之一。
“你不可以責怪那些(美國以外地區的)便宜勞動力。”LNS Research首席分析師米克諾維奇(Dan Miklovic)表示,“毫無疑問,大量我們失去的就業崗位,尤其是在成熟的工業領域,并不是因為它們被遷移到了海外,而是自動化的生產取代了它們。我們使用了大量的機器人(23.510, -0.05, -0.21%)來生產汽車。”
總體來說,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制造業產量統計,美國各大工廠如今的產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二戰后的時期,在過去的40年里增長了150%。但是美國制造業的就業崗位卻同期下降了30%多,其中的最大原因就是自動化。
制造業領域自動化程度提升和就業減少的趨勢并不會在特朗普的“胡蘿卜加大棒”中結束。麥肯錫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現有技術的情況下,美國45%工人的工作任務已經可以被機器人取代,這相當于每年可以節省2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8萬億元)的人工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