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京舉行的“2017中國智能制造百人會年會”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當前制約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主要障礙就是缺乏統一的標準體系,為使智能制造能得到大規模普及,必須從國家層面構建統一、規范的標準體系。
據悉,由于我國缺乏智能制造的行業標準規范,企業跨平臺、跨系統集成應用時智能制造 需要先解決許多復雜的標準問題智能制造 有些甚至要推倒重來,例如,物聯網應用標準的缺失導致設備不能兼容,甚至同一企業內部不同的信息系統也可能因標準不統一而無法集成。
“只有標準得到統一,智能制造的互聯互通和信息融合才能實現。”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教授董景辰表示標準,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強國標準,德國的工業4.0實施建議將標準化問題置于首位標準,并確定了參考體系結構、人機交互技術、儀器和控制系統、技術流程等12個重點方向,這對我國的智能制造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李伯虎也認為,我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尚沒有建立完整的智能制造頂層框架;二是與智能制造相關的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工業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的發展路徑不夠清晰,標準尚未統一。他說,我國既要建立全國統一的智能制造技術標準體系,也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主要先進國家一同制定國際標準,提升我國在世界智能制造領域的話語權。
工信部電子標準化研究院物聯網研究中心主任胡靜宜表示,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制定是一項極為龐大和復雜的工作,需經歷從上到下、從概括到具體的過程,從總體內容上看,主要包括基礎、安全、管理、評價和可靠性5個方面的標準。
標準包括術語定義標準、元數據標準,以及標識標準;安全標準包括信息安全管理標準、技術與機制安全標準,以及產品測評與安全能力評估標準。
管理標準按其對象主要包括質量、環境、能耗、兩化融合等方面的管理標準;評價標準主要用于對智能制造的應用領域、企業和項目開展評估診斷,為企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提供指導。
可靠性標準方面,一是要制定可靠性標準指南,對風險、壽命周期費用、維修和保障等方面作出詳細說明和要求;二是制定可靠性技術方法標準,包括可靠性建模與分析、試驗技術、篩選技術等技術標準。
胡靜宜認為,建立智能制造的統一標準光靠企業之間的合作是不夠的,政府必須發揮好頂層設計的作用,充分做好眾多部門、委員會、行業協會的協調工作,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智能制造統一標準的制定。